【九五风华·校友风采】王雷:为梦想起立!践行“医者仁心”
发布者:安徽医科大学招生办 发布时间:2021-11-11 浏览次数:581

今年8月18日,新华社刊发了一篇署名为《轮椅男孩:为梦想起立》的稿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随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故事的主人公王雷没有双腿,却挺立腰杆,活得灿烂,成为了一名践行“医者仁心”使命的医生,感动了无数人。然而跟王雷朝夕相处的同事申安蓓却说“他的可贵不仅仅如此,哪怕是把他扔进尘埃里,他也会开出花来。”

王雷,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我校2012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高位截肢的他,坚强求学,勇敢逐梦,用感恩、乐观、爱心和奉献在灰白色的底色上,描绘出了属于他的多彩人生,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几组关键词走进他的故事。

残疾,不束脚步

1998年9月24日,家住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关帝村的王雷,像往常一样,放学骑车回家,却不幸被一辆疾驰的大货车撞倒,被拖行10余米远,下肢血肉模糊。当他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时对妈妈说:“妈,为什么,我的腿没有什么感觉呢?”守在一旁的妈妈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王雷永远失去了双腿,过上了与轮椅为伴的日子,那一年他才刚满12岁。

“失去双腿的打击一度让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是父母的关爱最终给了我坚强的信念。”谈起往事,如今的王雷显得轻松和自信。“残疾不等于残废”,失去双腿的王雷在轮椅上更加刻苦地学习。

  第二年,村里的小学翻新校舍,准备升为初中,但因资金不足,一度受阻。始终梦想着有一天能重返课堂的王雷得知消息后,说服父母从车祸赔偿款中拿出8万元给村里办学校:“如果村里有中学,我就不会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也不会遇到车祸,悲剧不能在别人身上重演……”有了资金支持,关帝村的100多个孩子就近上了中学。

3个月后,王雷“走”进崭新的教室,重新回到了课堂。从此,王雷更加珍惜一切。学习上从来不用老师操心,生活上主动找同学聊天,同学们有问题找到他,他也会耐心解答,积极乐观的他还当上了班长。每天骑着手摇代步车上学、放学,王雷的生活仿佛又恢复了昔日的情景。

尽管身体上的疼痛时不时地会来打扰,但他从未中止过学习。功夫不负苦心人。2003年9月,王雷以高出录取分数线4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安徽省示范高中濉溪二中,进入高中后的王雷克服一切困难,一如既往地奋发学习。第一年高考,王雷因两分之差而与梦想的医科大学失之交臂,但坚强的他,并没有因为这次的失败而轻言放弃,他在复读一年之后,2007年顺利考取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从此,王雷便凭着自己的开朗和热情开启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参加爱心社组织献血活动、参加主持人队、组织啦啦队、参加演讲比赛……失去的双腿并没有成为他追求美好的阻碍,相反,他从失去的双腿中收获了对医学的向往,开启了别样的精彩生活。

良医,梦想成真

“当时抢救我的医院,就是如今我供职的这家,受伤时医护人员的救助和关怀,在我心里种下当医生的‘种子’。”谈起为什么会选择医学这条路,王雷说道。

现在的王雷是濉溪县医院病理科的主治医师,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显微镜下看片子,一年组织学病理和细胞学病理近万例诊断的工作量,让王雷练就了“火眼金睛”。“虽然我们和病人打交道不多,但每一份报告就是一份病人的‘命运单’,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王雷觉得这份“幕后工作”,非常有意义。

工作以来,王雷获得首届“淮北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度淮北市特别关注“最美青工”和“濉溪好人”等诸多荣誉称号,回首自己走上医学的道路,王雷最想说的两个字就是“感谢”。

“是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是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一次次实现了梦想。我很庆幸自己能活着,活着就要活出精彩。”王雷说。

2007年,王雷来安徽医科大学报到后,学校第一时间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当时我的宿舍就安排在一楼,对面就是洗手间和洗衣房,非常方便。”为了方便王雷出行,学校还特意把他们班所有的专业课都安排在了一楼。平时走在校园里,遇到楼梯,总有好心的同学背他,在路上,也会有同学替他推车。“军训期间,辅导员周老师还特意安排了两名不参加军训的同学陪我聊天,带我去操场上走走,帮我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实习分配时,辅导员也会特意来宿舍问我,想去哪里实习,想跟哪些同学一起去实习。”回忆起在校园的点点滴滴,王雷感触颇深。

“记得有一次,我在去食堂的路上,从身后走过来一个人,摸摸我的头说:‘小伙子不错啊’,当时心想这是谁啊?后来学院开会才知道,原来是我们学院的领导。从那之后,他就经常发短信、打电话关心我的近况,只要查寝,也肯定会来我们宿舍,连后来工作以后,去二附院进修,也都是他帮忙联系的,他一个领导,那么忙,还经常惦记我,确实让我很感动。”在大学五年里,学院领导、老师、辅导员以及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让王雷更坚定了学医的道路。

大学生活中,王雷不仅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而且参加了很多活动,还苦练书法、唱歌和演讲等,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活动场面上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王雷的老师说:“这个孩子非常坚强乐观,从不轻言放弃,取得了许多佳绩。”大学期间,王雷获得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园歌手大赛特别奖等荣誉。

大学里,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王雷还担任起了心理信息员。他常常以自己的故事开导那些遇到挫折的同学。每年学校的欢迎新生报告会,王雷都是报告人,常常是面对着一两千学生演讲。那个时候,常有人找王雷谈心,诉说自己的困惑,“多的时候,一天有近百人通过短信和我聊天,说他们遇到的挫折和郁闷事,我就开导他们。有时候,他们需要你引导;有时候,你只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好。”
  王雷的舍友夏彬彬回忆道:“那时,我们宿舍是最热闹的地方,同学们都喜欢来这里聊天。无论有多少伤心事,在和王雷交谈过后,心里都会舒畅很多,也会对生活充满干劲,正因为王雷的存在,我们身边团结了一大批同学,大家都处得像兄弟一样,到现在毕业九年多了,从来也没有间断过联系。”

“他的心理辅导做得非常成功,效果比我们老师还要好。在学生中,大家非常佩服和尊敬他。王雷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导师’,甚至有外校和外地的学生慕名而来。”他的辅导员这样评价道。

人生,枝繁叶茂

王雷曾说“人生就像一棵树,即使砍掉了树的一些枝干,只要树的根还在,树就会活下去,还会枝繁叶茂。”

周末的午后,王雷和往常一样,将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了家人,他们相携走在公园小路上,孩子爽朗的笑声回荡在上空。这一家人与所有的家庭一样,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个贤惠貌美的妻子,以及一个开朗热情的“顶梁柱”。唯一特殊的是,这家“顶梁柱”的手里推行着助行器。

毕业的那年,王雷重新站起来了,说起这段经历,王雷心里始终感念着一个人,他就是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的吴建贤主任。“当我第一次穿着白大褂、坐着轮椅来到二附院的康复科实习时,吴主任看到我特别震惊,以为我是来治病的”。在了解到王雷的具体情况后,吴建贤跟王雷说“你的情况肯定是可以安装假肢的。”十几年来,王雷心中被浇灭的希望再一次熊熊燃烧起来。“后来,吴主任就帮我联系权威专家,联系装假肢的公司,联系省残联,不仅帮我解决了安装假肢的技术问题,还帮我节省了一大笔费用,吴主任不仅把我当成自己的学生,也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经过反复调试,不断训练,王雷时隔十四年,终于又能走路了。 当他扶着双杠,迈出了第一步的时候,不禁大哭了起来,“真的非常感谢吴主任,能让我重新走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生活。”

如今的王雷,大都是生活和家,两点一线,但他感觉生活很幸福。采访过程中,王雷五岁的儿子小豆豆偶尔会跑过来,想要爸爸陪他一起玩,而这温馨的画面里自然少不了另外一位重要角色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守护。

王雷的妻子是他的高中同学,一名小学老师,一位美丽端庄、气质温婉的女孩子。“从大学恋爱到后来结婚,她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受到很多非议,但她还是愿意义无反顾地和我走过这么多年,为我们的爱情、家庭都付出了很多,现在我们过得很幸福,真的特别感谢她!”王雷对于爱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时期的恋爱比较纯粹,要好好珍惜,不能被外部的条件干扰,要从心底出发,大胆地交谈,真正地了解对方,保证三观一致,只有这样的感情才能更加牢固。

王雷在科室里和同事们相处得也很不错,别人需要帮忙,不等人家开口,力所能及的事,他都会伸以援手。对待病人更是充满耐心与热情,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同村的人哪里有点不舒服,拍的片子都会去咨询他,王雷也都很乐意去解答。

工作九年之后,王雷对“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有了更深的理解。“上大学时,大家都是把校训贴在床头当作精神指引,工作了之后,才理解到其中更深层的含义,一名‘良医’,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有仁慈之心、关爱之心,真正看到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对病人进行更好的治疗。”王雷表示,作为一名安徽医科大学的毕业生,他时常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觉得安医大的毕业生就应该比其他高校的学生做得好才行。

“07临床,乙班最强!”当说出当年班级的口号时,大学生活的场景又一次在王雷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对于学弟学妹们,王雷说希望大家能倍加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只有专业基础扎实了,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另外,要多参加一些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多培养一些爱好,为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采访的最后,王雷再一次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并为母校建校九十五周年送来祝福。他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培养更多良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新闻中心 公惠玲 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谈菲芃 图片来源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