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生张家文:疾病诊断之“天眼”
发布者:安徽医科大学招生办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次数:700
图片

张家文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校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助理,腹部影像诊断专科负责人

■ 兼任

中华放射学会分子影像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学诊断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放射学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第十四届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神经专委会副组长。作为访问学者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学习肿瘤影像学诊断,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学习神经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

影像医生:疾病诊断之“天眼”


说到放射科医生,大家想到的可能会是拍片子的,其实不然,现代放射科医生也叫影像诊断医生,操作和拍片的是技术人员,影像诊断医生主要对所拍的X线片、CT或者MR做出疾病诊断,并向临床专科医生和病人提出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或者对病人治疗后的随访复查提供治疗效果的判定。放射科医生理所当然成为识别疾病的“天眼”。现代医学中,尤其CT和MR技术,能够对很多疾病早期诊断。

有这样一位年轻女性,单位超声体检发现肝脏多发病变,做过CT增强,医生怀疑恶性肿瘤,病人高度焦虑,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给予明确诊断,良性或者恶性、手术或者非手术?这是个问题。病人来到上海会诊,结合病灶的特点和临床病史,我认为是个多发性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可以不手术!建议做个活检就可以了,最后活检证实了这一诊断。病人免除了外科创伤性手术,解除了她的不安和焦虑。在影像医学科,这样的例子常常见到,作为影像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早期发现病灶,尽早治疗,防微杜渐


很多疾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治愈,如果等到肿瘤中晚期才做检查治疗,效果打了很大折扣,病人生存时间可能明显缩短。而以前的X线片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很低,即使对比度最高的肺部肿瘤,等发现时一般较大,对病变的性质判断也比较困难;由于发明了CT扫描仪,英国科学家豪斯菲尔德和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马克共同获得了197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自从1972年CT应用到临床以后,CT扫描技术和应用范围迅速发展,目前CT可以做到亚毫米低辐射剂量扫描,在肺部小结节的检测方面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于7mm以下的恶性小结节,手术治愈率高达95%以上,所以,对于放射科医生来讲,早期揪出隐藏在肺内的“小坏蛋”非常有意义,保证了病人早期发现肿瘤并且得到有效治疗,我院每年体检发现大量早期结节,通过放射科医生的详细读片,给予病人和专科医生以提示和指导。


 确定病变性质,指导治疗决策


发现病变,是放射科医生工作的第一步,更加重要的是,病人想要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病变,肿瘤还是非肿瘤?良性还是恶性?原发还是转移?后面如何治疗?这可是个大问题!因而对放射科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由于华山医院门诊一半以上是全国各地来就诊病人,多数在其他医院会诊未能明确的疑难病例,我们不仅要查看病人带来的大量胶片或者图像,同时还要对病人的病史详细了解,通过在我们脑内丰富知识和获得信息演绎归纳、综合分析,得出尽可能准确的诊断,并会给病人和专科医生合理的处理措施建议,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因为影像是从病变的影子来间接推理病变的真实状况,就像“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易受到风吹草动的影响,看起来就“花非花,月非月”了,所以外人看来简单的数分钟会诊,实际上放射科医生在短时间内需要思想高度紧张,思维高度活跃。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也不外乎如此了。疑难会诊的病例,往往之前诊断会有疑问,例如我会诊过的有位诊断不明的脑部CT和MR病例,是胶质瘤还是炎症一直没搞清楚,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病情急转而下,通过我们的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在神经内科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出院;还有一例年轻男性病人,外院诊断脑高度恶性肿瘤,准备来华山医院手术治疗,通过会诊以后,考虑脑寄生虫感染,建议寄生虫血清学检查后确诊脑裂头蚴,免除了手术之苦,最后药物治疗病灶明显好转,病人非常感激。所以明确病灶的性质,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决定性价值。现代医学中,影像医生称为疾病诊断的“天眼”毫不为过。


参与多学科讨论

最优化处理疾病模式


现代医学中,放射科医生成为多学科诊疗团队 ( 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的主要成员之一。MDT 是指由来自两个及以上的多个相关学科,组成的诊疗团队,针对某一类疾病,通过联合会诊形式,为适合患者的提供最佳诊断治疗方案,然后由相关学科医生团队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方案。MDT 中医疗团队成员一般都是该领域资深专家,他们之间讨论有助于对疑难或者罕少见病例达成最佳的诊断、治疗方案和患者管理,能够在保障患者安全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病人就医体验。这一模式首先起源于欧美,我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MGH)访问学习期间,每周二天中午定期进行脑肿瘤疑难病例MDT讨论,放射科专家必不可少,他们在团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负责解释复杂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还协助规划复杂的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等措施,另外放射科医生还可以较为准确判断疾病有无复发或转移。例如,我参加的华山医院疑难肝病肝移植MDT团队,包括了肝移植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微创治疗科、感染科和影像科专家,放射科医生可能会发现未明确的影像学表现,从而改变肝移植病人的治疗方法选择,或者转至内科保守治疗,或者微创治疗,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尽可能让病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人工智能辅佐,助力人文关怀


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从科幻走进现实。作为工作中与大数据和高科技产品接触最多的医生,放射科医生能否“借”人工智能这股“东风”,应用于疾病诊断从而减轻医生和患者诊治负担?答案是肯定的,当今的医学影像科不仅仅是简单依靠放射科医生来为患者寻根溯源,凭借影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影像组学应运而生。目前AI技术已应用到肺小结节的筛查,辅助影像医生发现肺小结节,大大减轻了影像诊断医生的工作强度。那么,AI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能够取代影像科医生吗?其实不会,即使现在较为成熟的肺小结节筛查软件,我们在使用中发现常有错报和漏报,更不用说疾病种类远远不止结节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运行再精准的AI在病人面前也敌不过影像医生的一双慧眼,这不仅是积累多年的诊疗经验,更有一颗时刻为病人着想,能快速调集脑海中各类临床和检验信息从而综合分析疾病的仁爱之心。当然毫无疑问AI技术能够代替部分简单重复的工作,通过深度学习,训练数据量增大,适用范围会有一定的增加,影像医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临床业务能力的同时,挤出更多时间给予病人更好的人文关怀,医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命运全部交给AI,而放射科医生成为病人心中疾病诊断的定海神针。


放射科医生,不像临床专科医生那样总是站在台前,而往往在幕后给予专科医生和病人默默的支持和付出,很多时候缺乏临床专科医生满满的成就感,所以做好一名放射科医生,除了精湛的技术,还需要具备甘当绿叶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应用其独特的“天眼”,乘风破浪,更好的帮助病人度过疾病诊断难关。


张家文校友简介

专业领域

从事影像诊断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6年,对全身疑难疾病CT、MR诊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腹部肿瘤影像诊断以及肺结节影像诊断;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影像学以及分子影像学。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或以项目骨干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计委科研基金、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重点实验室课题7项。参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磁共振分类诊断》、《现代医学影像学》等4部著作。

近年来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影响因子超过10分以上学术论文3篇,多次在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和欧洲放射学年会(ECR)等重大国际会议发言。

门诊时间:

周三上午 特殊专家门诊
周三下午 正教授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 疑难复杂肝移植相关疾病多学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