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媒,“医”心不变——校友李天舒喊你报考安徽医科大学啦! ​
发布者:安徽医科大学招生办 发布时间:2020-08-28 浏览次数:412
 “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这里出发,于各个领域耕耘开拓,为母校添光争彩。他们的名字叫做安医校友。2020招生季之校友风采录,带你一起走进这些值得我们骄傲的校友人物志。


欢迎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你

共赴安医之约

向梦想出发

与优秀同行

参与重大事件一线报道
练就过硬采访能力




2008年,“5·12”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彼时的李天舒已有多年一线记者工作经验,5月13日上午9点接到通知后,没有来得及准备任何换洗衣物,他便拎起电脑出发前往灾区。5月14日下午,跟随原卫生部天津医疗队,他到达了四川北部的广元市,成为首位到达该灾区的中央媒体记者。
一到目的地,李天舒便立刻展开采访工作。下午5时,正借用市内一家医院顶楼办公室写稿的他突然感到一阵剧烈摇晃。“余震来了!快跑!”医院的工作人员提醒李天舒赶紧撤离,但他却一只手紧紧抓住椅子,一只手仍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不停敲动。“报社当时还有一位去北川的记者,那边没有网络信号无法发稿,我这篇稿子如果发不出去,报纸明天就会‘开天窗’了。”李天舒说,“紧迫感和使命感压倒一切,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准时将稿件完成并传回报社。”
就这样,在接连不断的余震中,李天舒完成了通讯报道《医疗队徒步进入青川灾区》,并于次日刊登在《健康报》上。这是该报第一篇从灾区发回的报道,也是中央媒体最早关注广元医疗救灾情况的文章。
“地震发生后,有一个群体几乎没有被媒体关注,就是乡村医生。我之前曾长期跑农村卫生线,对村医有感情。”广元采访告一段落后,李天舒跟随志愿者前往了青川县最严重的地震受灾区——关庄镇。
在临时搭起的帐篷群里,他努力寻找当地医务工作者的身影。当见到连续5天风餐露宿、不眠不休的关庄镇中心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当得知其中有些人家被地震摧毁、亲人在地震中丧生,却依然为了救治更多受伤群众而坚守岗位的时候,李天舒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区卫生院,这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村医生。但就是这群人,真真切切用行动践行着医者誓言。作为一名记者,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大家知道,灾区里还有像他们这样的一群人无惧危险、舍小家为大家,救死扶伤,在做着平凡却又伟大的工作。”深受感动的他满怀敬佩,饱含真情地撰写了通讯《医务人员一个都不回家》,这也是当时《健康报》发出的第一篇关注地震中乡村医生生存状况的报道。
“刚进报社不久,我就被派到了广东记者站工作,没过几个月就遇到了‘非典’疫情。”李天舒觉得,作为一名用文字记录历史的新闻工作者,能见证这些医疗卫生史上的大事件,也算一种幸运。“非典”中参与采写的报道获得了中宣部的表彰、全国记协的认可,让他确定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医患关系最紧张的日子里,李天舒更是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传递医生群体的声音,让公众了解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更加明确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




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基层扶贫中破解健康难题




2014年9月,受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派,李天舒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大宁县挂职副县长。开展入户调查中他发现,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状况、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都存在一些问题,反而导致了惠民政策没有用在实处。

“医疗人才匮乏导致病人留不住,防病知识缺乏导致治病不及时,医疗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资源堵塞。”结合实地调研中收集的材料,李天舒总结出了当地医疗存在的三大难题。症结找到,如何精准“施药”?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以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结合十几年在基层采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慢慢梳思路、想办法。最终,他与同事们找到了“破题”的几个切入点:“我们通过牵线搭桥,帮助县医疗机构和北大三院等合作,让县疾控中心积极申报健康教育示范县,同时积极联系中国医师协会参与行业扶贫。”这些举措让县医疗机构人员感受到扶贫的温暖,参与各项工作的热情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县里医护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学习培训,眼界和技术能力也都有了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李天舒还与县疾控中心、临汾市健康教育中心合作,以太德乡茹古村为试点,建立了黄土高原上第一座以健康促进为主题的“健康小屋”,形成了“县(疾控中心)—乡(乡镇卫生院)—村(健康小屋)一体化健康教育新模式”。县疾控中心依托健康小屋,与乡卫生院携手,以限盐、限油、戒烟为抓手,在村民中开展健康体检、科普讲座等活动,将公共卫生触角深入到“网底”。通过大半年的努力,调查数据显示,茹古村村民健康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没有健康的脱贫就是脆弱的脱贫。一旦生病了,医药费支出就有可能让人重返贫困,特别是如果失去劳动力,一个家庭就很难依靠自身来脱贫。”李天舒说,“所以,我认为健康扶贫是最基础性工作,有了健康扶贫做后盾,扶贫政策才可能真正落实,脱贫才有希望。”

一年的基层挂职生涯很快结束了,回到报社的李天舒仍时刻关注着当地医疗的发展情况。2018年,担任健康报公益基金执行主任的他,联合爱心企业创立了公益项目“康萌大病救助计划”,专门救助大宁县的建档立卡大病患者,目前已向28名大宁县和永和县贫困患者伸出了援手。




医学培养和人文熏陶下
明确未来方向




“当时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和老师都觉得人文素养的培育很重要,因此常常鼓励我们要走出去,多参加活动、多接触社会。回想起来,这些鼓励难能可贵。”回忆在母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李天舒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最好的时光里,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感谢学校宣传部、校报编辑部、团委对我的支持,让我有了‘瞎折腾’的勇气。”作为班长同时也兼班级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各类活动。

一方面因为个人兴趣,另一方面被当时大学生记者团(现更名为“大学生全媒体中心”)团长、现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吴齐兵“感召”,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李天舒便在社团招新时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1996年恰逢我校70周年校庆,在校报编辑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团员们一起承担了采访参加校庆活动的优秀校友的工作。

“我采访的是杰出校友、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教授于仲嘉,他是我国显微外科的开拓者。”李天舒第一篇采访报道《初识于仲嘉》得到了校报编辑老师王郁青、冯立中的肯定,也刊登在了11月25日出版的《安徽医大报》校庆专号上。

“首战告捷”让李天舒信心倍增,学习之余,他花了更多时间投入到写作中,并在校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大二时,他接过了团长的担子,与伙伴们一起为了记者团的发展壮大而努力着。在团委老师的帮助下,他曾和团员们策划了“送寒衣”公开演出,通过活动为学校贫困学子筹集善款;与团员们成立安医大首支辩论队、举办烛光诵读会……大学期间,凭借着出色的个人组织能力以及团结、融洽的团内关系,“敢折腾”的李天舒最终让脑海中的一个个计划得以顺利实现,而记者团也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学弟学妹们最想加入的学生社团组织之一。

“与其因为忙碌的工作让爱好变得生疏,不如把专业知识和爱好结合,让它成为我乐此不疲的工作内容。”临近毕业,本打算进北京一家大医院工作的李天舒,最终选择参加健康报社的招考,并走上了他至今一直坚持并为之不断努力的记者之路。

医学生、卫生行业记者、医疗扶贫基层干部、公益基金执行主任……虽不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但李天舒身上的每一个角色、标签,都是他不曾脱离医学圈,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的最好证明。









校友有话说


     同时,作为安医大的校友,吴松也对他的后辈们寄予了厚望,希望所有的安医学子始终秉承“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和“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精神,尤其是当前国家疫情防控常态化,“健康中国”战略正在实施,这些都赋予了医学生更重使命和责任。作为学长,他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们能结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基层居民和老百姓真正健康诉求,虚心求教、胸怀大局,无畏艰难困苦、敢于引领创新,不忘学医初心、牢记健康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